自2003年,教育部開始在全國22所高校試點自主招生,為的是選拔錢鐘書式的人才。雖然自主招生越來越被學生熟知,但抱團“掐尖”似乎越來越背離初衷,尤其隨著人大自主招生黑幕揭開。2014年,自主招生將迎來“12年之癢”,怎樣重拾社會對自主招生的信任呢?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首席記者 趙媛/文 記者沈翔/圖
  【調查】八成學生關註 受益者不足一成
  最近,高三學生林華娟正忙著查成績單,為自主招生報名做準備。據記者瞭解,從11月中旬開始,鄭州市不少優質高中的學生都開始為報名忙活。
  “有八成多的學生都關心自主招生。”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三老師李功毅表示,因為過了高校的自主招生線,學生可以在高考錄取時,享受最高降60分錄取的優惠。這個承諾對學生太具誘惑力了。
  與學生們的熱情相比,學校的態度似乎“冷淡”不少。
  記者從鄭州市多所中學瞭解到,對於高校的自主招生,他們的態度是不支持,但也不反對,由學生自己決定,老師只是給一些建議。李功毅表示,報名的眾多學生中,能有2%~3%享受到優惠就已經很不錯了。
  據媒體報道,每年真正符合自主招生條件的考生只有7萬餘人,然而報考的有40多萬人。
  【老師】真正“偏才怪才”難進高校視野
  自主招生原本是為了通過自主考試選拔具有超常創新、實踐能力,或者在文學、藝術、體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偏才、怪才。
  目前,各高校自主招生都是先筆試、後面試,通過者將在高考錄取時享受一定的降分照顧。
  “雖然高校也有自我推薦的程序,但自我推薦需通過中學的審核,各高中為了學校的‘名聲’,往往都不敢鼓勵成績平平的學生報考。”一位中學校長無奈地說,這就使得一些偏才、怪才很難進入高校自主招生的視野。
  還有老師舉例子說:“學校曾有個學生文采特別好,上高中期間就曾出了兩本書,很受歡迎,但到自主招生時,因為筆試沒有通過,該學生因此與該大學失之交臂。”
  【家長】聯盟“三選一”機會形同雞肋
  12年前,當自主招生制度剛剛被推出時,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高考改革的第一步,然而,12年後,許多人才恍然大悟。
  “自主招生看上去讓孩子們享受了優惠和照顧,但實際上形同雞肋。”家長趙先生表示,去年他孩子就曾報了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,投入精力很大,還專門找老師輔導,雖然獲得了優惠認定,但到最後並沒報這所大學,也沒有用上,“得不償失”。
  家長劉女士則對今年三大聯盟筆試時間再次撞車表達了不滿。“同時開考,意味著孩子只能選擇其中之一。”劉女士表示,看上去“一考定終身”的壓力被分解了,但讓孩子失去了不少好機會。
  【擔心】與高考雷同“掐尖”變惡性競爭
  雖然各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是為了招“適合”自己學校的學生,然而,在公佈的政策中,各個學校的招生對象、測試內容及錄取標準等很雷同,並紛紛對優秀學生拋出橄欖枝。
  “自主招生,不只是掐尖,更是一場惡性競爭。”有老師坦言。
  據媒體報道,在全國奧賽比賽時,北大、清華、復旦、上海交大等名校老師就守在場外“搶學生”。目前,部分省奧賽獲獎者及全國奧賽二等獎獲得者已經被高校“預定”。
  還有老師表示,各學校的考題,明著說是為了考學生的創造力、想象力、鑒賞能力和學習能力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曾參加過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也表示,考的題只是比高考題難一些,有些甚至涉及奧數題。
  【建議】讓第三方機構監督防黑幕
  高校自主招生從一開始就廣受爭議,其“黑幕”屢見報端,致使一些公眾將自主招生與“走後門”、“托關係”、“暗箱操作”畫上等號。一項調查曾顯示,81.9%的公眾呼籲自主招生過程更加透明。
  12月9日,教育部通知要求:“公示的考生資格信息應包括姓名、性別、所在中學(或單位)及其他們的筆試、面試等成績及享受的錄取優惠政策(如加分分值)等”。而此前,在高校公示保送生、自主招生等考生的信息時,最多只有7項,包括考號、姓名、性別、畢業省份、學校、文/理科、語種。
  “信息公開可以讓招生更透明,但自主招生要避免黑幕,單純靠學校內部自治不現實。”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楊捷建議,高校可以讓第三方,即媒體、監察部門等多部門聯合組成監督機構,共同監督高校自主招生行為。
  自主招生應防止行政權力過度介入
  □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春曉
  “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”,人大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的貪腐案件,成為這句名言的又一個註腳。近日,人大更是暫時退出自主招生隊伍,更讓人嘆息:自主招生怎麼又唱跑了調兒?
  自主招生說來已經實行十多年,近年來幾大名校的招生聯盟和掐尖大戰,更讓社會公眾的目光聚焦——在改革考試制度的口號下,自主招生有沒有背離初衷?自主招生通道有沒有成為權錢交易的暗道?僅僅惠及極少數人的自主招生有沒有招到應有之才?還是成了掐尖利器、脫不了選拔高分者的窠臼?
  自主招生這項政策本身沒有錯,我們不能因為招生黑幕就因噎廢食、開倒車。
  這次由腐敗猜想觸發的公眾不滿,是種“恨鐵不成鋼”的情緒宣泄,並非否定教育改革,而是折射出公眾對自主招生和教育改革的公平期待。
  從人大腐敗案可以看出,學校行政權力過度介入,是導致自主招生權力異化的根源。“自主招生”的出路,是大學進行更為徹底的去行政化改革,讓行政權力離招生遠一點、再遠一點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聚焦2014年自主招生 專家建議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10ccsn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